登山街35號莊宅興建於1950年代,街角圓弧造型、一樓及騎樓天花板採泥塑線腳裝飾、燈座作圓形飾(改造前)。圖/高雄市都發局提供 分享 facebook 高市府105年獲文化部補助「興濱計畫-哈瑪星港濱街町再生」,都發局完成登山街35號老屋修繕,化身為哈瑪星再生基地,今天起以「非藏。日常」主題展揭開序幕,邀「老屋顏」一書作者分享台灣民居裝飾美學,現場提供磁磚製作的拼圖,讓民眾領略台灣傳統建築之美。 都發局表示,哈瑪星是高雄發源地,是最早現代化的街區,「興濱計畫」中街町老屋保存與活化是相當重要的工作,讓民眾能重視老屋的價值,重拾不同年代建築之美。 都發局說明,登山街35號莊宅興建於1950年代,街角圓弧造型、一樓及騎樓天花板採泥塑線腳裝飾、燈座作圓形飾、內外柱貼滿當時流行的馬賽克,這些都是典型現代主義建築樣式,能保留至今十分難得。屋子位於鼓波街與登山街轉角,是過去串連碼頭、市役所(今代天宮)、武德殿與登壽山的重要節點,選擇這一棟房子修繕更具特殊意義。都發局與屋主合作,修繕後做為「登山35-哈瑪星再生基地」,供街町老屋保存與活化相關展覽、論壇及成果發表使用。 都發局長李怡德表示,一座城市的非常往往是由平凡的日常生活所累積起來的,哈瑪星亦如是。開幕展以「非藏。日常」為主題,嘗試探索哈瑪星日常的底蘊並尋找其中的非常意義,透過展覽的角度從微觀到遠眺、從隱匿到面對,帶領大家一路從哈瑪星的歷史之門、街廓之美,走進常民的生活之中。 「非藏。日常」展自即日起至12月15日止,展覽地點在高雄市鼓山區登山街35號,上午10點到下午5點,周一國定假日休館。登山街35號莊宅興建於1950年代,街角圓弧造型、一樓及騎樓天花板採泥塑線腳裝飾、燈座作圓形飾、內外柱貼滿當時流行的馬賽克,這些都是典型現代主義建築樣式,能保留至今十分難得。記者謝梅芬/翻攝 分享 facebook 登山街35號莊宅興建於1950年代,街角圓弧造型、一樓及騎樓天花板採泥塑線腳裝飾、燈座作圓形飾(改造後)。圖/高雄市都發局提供 分享 facebook

018B8C1C5F6833BD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xh35ffd7bf 的頭像
    xh35ffd7bf

    法拍屋全省代標專業點交團隊59

    xh35ffd7b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